三月的老挝,酷暑难耐,越来越能感觉到老挝天气的“热情”了。从中国云南到老挝首都万象的一条跨国公路已经渐现雏形,作为中国建设者的我们,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主力军,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着云南建投集团老挝万万高速建设项目。
清晨7点竹叶上的露珠如刚下了雨一般,滴滴答答,司机阿塞、阿德已经发动汽车,随时待命发车至每个施工段现场。保洁员阿玛尼正骑着摩托车从家出发赶往她工作的地方——纳迪县云南建投老挝万万高速二工区项目驻地,24小时轮班的保安康良和塞坎正在交接工作,康良似乎在交代塞坎前一天晚上到达了4辆运输钢筋的大货车,上午要带往钢筋棚进行卸载。
我喊了一声“阿德,总包,by(去)”,阿德爽快的回答“ok,ok”后,便迅速发动车辆出发了。
阿玛尼到达项目部停好摩托车,以老挝人习惯性的尊重方式脱了鞋子走进办公室,双手合十,并说道:“萨拜迪”(打招呼,你好!),然后等待一天的安排。
“萨拜迪,阿玛尼。昨晚开会了,今天要把会议室打扫出来”瓦通疑惑的看看我,我指指会议室,她立马明白了,点点头拿着扫帚出去了。
一天的工作就在中文、老挝语、英语和手势的混合使用中展开了……
刚到项目的时候曾经换过数个保洁员,主要是因为语言不通,适应不了高强度的劳动。阿玛尼刚来的时候,交代她每天打扫一下公共区域,整理一下办公室。由于语言不通,我们都是我说我的,她说她的,相看两茫然。一直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,我特意用2天时间带她,第一天把她要做的工作做了一遍,第二天相同的时间做相同的事,她似乎很快就明白了,第三天再也不用我说,她已经知道哪个时间点做什么事,这也终于算是完成了工作的安排,身教果然是好方法。在慢慢的磨合中我们越来越默契,虽然语言不通但只需要一个眼神,便可以传达信息。
下午6点半,晚饭的时间到了,帮厨妮妮叫我“毕莺,倘考、倘考(吃饭、吃饭)”,一边排队打饭一边在教我说菜名,突然她憋出一句“中国菜,好吃!”弄得大家哈哈大笑。得空的时候我们总会相互学习彼此的语言,使得两国之间的交流更顺畅,沟通更方便。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,我似乎看到两国的友谊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升华了,一条载着两国友谊的高速路正绵延地铺向远方……
作者:五〇二直管项目部 毕莺
|